展 期 2025 年 07 月 12 日 – 2025 年 08 月 17 日
地 点 SGA沪申美术馆,上海市 黄浦区 中山东一路 外滩三号三楼
参 展 人 冯至炫、郭东来、刘超、王欣、杨深、应歆珣、赵博、张海君
学 术 主 持 王凯梅
▃
沪申美术馆欣然宣布举办群展 “太阳之下”,展览呈现了八位当代艺术家冯至炫、郭东来、刘超、王欣、杨深、应歆珣、赵博、张海君的作品。此次展览展期为2025年7月12日至2025年8月17日。
暾将出兮东方,照吾槛兮扶桑。暑日伏天,烈日当空,为地球万物带来生机的太阳,以君临天下的尊威宣布其毋庸置疑的领主地位;然而,倘若我们将太阳放置在浩瀚宇宙的尺度下,这颗人类文明咏诵的永恒之星,也只是银河系中的一粒微尘,宇宙中的一束火花。人类很难以自己有限的生命去切身想象和感知深度时间中的地球历史,太阳系历史,以及整个宇宙历史。作为太阳系乃至宇宙中唯一已知存在的高级智慧生命的人类,当我们仰望天空,感受着太阳之下人类命运的浩瀚与卑微的同频冲撞时,地球生命缔造者与其臣民彼此映照的纠缠关系,汇集成太阳之下的人类叙事。
在这个以“太阳”为视觉隐喻的展览上,八位中国当代艺术家的创作将我们带上一条充满奇遇与期待的探索之旅,共同体验太阳之下的生命叙事可能抵达的未知疆域。进入赵博的“冷酷仙境”,空寂的原始森林描绘的是人类之前的地球风景?还是对文明消失后的未来想象?亿万年前的古代森林演化成化石燃料,是人类社会进入工业化后的进步支柱;而今,面对气候变化、地球升温,这片“仙境”是否只存留下“冷酷”来对应人类纪中自然资源的消耗殆尽?或许,郭东来的作品给到我们一些慰藉:艺术家将他在大自然中收集的树木、石块在画布上排列重组,缔造出一种天然与人工同生共济的新秩序。郭东来的画面不止步于迷惑我们对隐与显,有与无的视觉感知,他更关注的是一棵树在森林倒下没有人听到的古老命题在当代社会的回声,超越主观经验的哲学张力,思考人与自然如何共处的提问。
王欣抽象化的绿色植被如同为大地编织的肌肤,在太阳的光合作用下,生命于混沌中滋生出的新的可能性,关联起深植于土地的身体记忆,演化成一部艺术家个人化的地质往事;冯志炫的“许愿池”显然远离光合作用,这个由古老传统与未来科技浇筑的微观的世界舞台,在“太阳之下,并无新事”的聚光灯照射着,艺术家的想象力如同活跃在马可·波罗的中世纪与星际穿越的科幻未来之间的粘合剂,将文明塌陷的夹缝间隐于亮光之中的故事昭然于世。在杨深的作品中,这些故事的讲诉者是穿梭于人类世界和自然界的殖民时代的植物猎手和动物猎人,是暴露于热带烈日之下的虚构的探险家。杨深将他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变的思考,放置在用明亮高纯的颜料描绘的异域风景中,如同为艺术家带来灵感的作家毛姆对热带雨林的观察,在色彩浓艳的风景的深处,所谓的文明使者剥去外衣,更接近他的原始状态,无论善恶都暴露无遗。
地球环绕太阳,带给我们四季的更替,时光的流逝。在这条从无归客的单行道上,时间是人与世界交往中留下的痕迹。刘超的三联张“老年拳击手”呈现出电影式时间的涣散排序,站在不同色块的背景前的老者,戴着拳击手套,等待着下一轮比赛的入场。孤独的老拳击手,如蒙克晚年将自己描绘为摇摆在钟表与床之间的老者,在这场与时间的角逐中,衰老与死亡只是人类肉身无法超越的终极归宿,生命的升华唯有在沉思的生活中,诗歌和艺术的表达。在应歆珣的作品中,一只被仙人掌平衡着的天使的翅膀,是高贵的外表和廉价天鹅绒并存的杂糅,大地与天空之间神性的神秘降临,同样洋溢着诗意。而在张海君用色块,线条构筑的视觉迷宫中,绘画元素不断演变、分形、折叠、扭转,在被分解的绘画的平面空间中,艺术正缓慢稳定地向着更具诗兴和神性的精神高地攀爬。
人类不断通过劳作和思考获取物质满足和精神升华。在这条人类自身探索与解惑的道路上,集合了文学的想象,艺术的描绘,科学的质疑,哲学的思辨…共同点燃地球人类文明之光,而艺术形式化了这条求索之路上的人类思辨意识和审美追求。这个展览,就是对这些浩大主题力所能及的一点贡献。
▃
艺术家简介
冯至炫(1993年,中国浙江)
2015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公共艺术系,2018年毕业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雕塑系。冯至炫擅长大型、特定场域的雕塑装置。他的形式语言深受中国古今水利土木工程与基建项目及其叙事的启发,作品常呈现出如屏障、纪念碑、大型科学装置乃至防御工事般的构筑物形态。他的作品在无序变化中凝结平衡。通过对技术的诗性重述,冯至炫以一种新的方式言说“无常”,并最终回到中文语境中最基础的提问:“什么是自然?”。
郭东来(1985年, 中国北京)
先后于中国戏曲学院舞台美术系,意大利博洛尼亚美术学院视觉艺术系获得硕士学位。现生活工作于北京。作品曾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中国园林博物馆、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天津美术馆、西安美术馆、今日美术馆、北京民生美术馆、上海民生美术馆、北京时代美术馆和中国香港、意大利、法国、保加利亚等地展出。作品被希腊CopeIouzos Family Art Museum、华侨城盒子美术馆、年代美术馆、王式廓基金会、上海之禾时尚实业集团等机构与个人藏家收藏。
刘超(1987年,中国河北)
2010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油画系,获学士学位;2016年于该校获硕士学位。现任教于鲁迅美术学院,生活、工作于沈阳。其作品以个人的方式在画面上建构绘画逻辑,通过时间,在画面上留下急切、欣喜、坚定、冲动、焦躁、挫败、犹豫、忍耐以及重生,用绘画生成的轨迹呈现着其自身思维的旷野。
王欣 (1985年, 中国广西)
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获美术学艺术学士和硕士,现工作生活于北京和悉尼。王欣的艺术创作以大尺寸油画综合材料加上独幅综合版丝网工艺和色粉研磨矿物质材质为主要媒介形式,观察和总结自然和身体的外部构成和内部腔体的关系,开起了宇宙中间态的探索:将物质世界的死亡、重生、爱欲与宇宙基本构成粒子,微生物、原子分子晶体细胞并峙,解构它们之间的震颤关系与转化过程,表达了对构建多重宇宙空间的入口和出口的浓烈兴趣。
杨深 (1973年, 中国北京)
1996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获学士学位,现工作生活于北京。杨深的近期创作围绕着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人类与动物的关系以及殖⺠的历史展开。通过描绘一个虚构的⻄方探险家在亚洲的丛林中旅行的故事,艺术家试图向我们揭示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中那些迷人的乃至暧昧的时刻。
应歆珣 (1981年, 中国浙江)
2019年获中国美术学院博士学位;2011年获马爹利艺术基金会 “关注未来艺术英才”最高奖 “英才奖” ,2017年获北京今日美术馆“王式廓奖”提名等奖项。现为中国美术学院副教授,纤维艺术系硕士研究生导师,工作生活于杭州。应歆珣的艺术创作以日常生活实践为切口,析掘材质、物的“社会质感”,以材质作为一种创作语法,将技术作为一种材料,研究“过程中的物”来表达某种当下的社会现象。
赵博 (1984年, 中国沈阳)
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油画系,2007年获艺术学士,2011年获硕士学位,期间赴挪威奥斯陆国立美术学院交流学习。现工作、生活于沈阳。赵博的作品聚焦于信息化的数字革命对后现代社会景观的塑造,通过打破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时空界限,并将之错乱地交织起来,使画面叙事呈现出史诗般的宏大感和崇高感。
张海君 (1977年, 中国辽宁)
张海君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油画系新古典主义工作室,现为鲁迅美术学院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作为中国艺术家的新生力量之一,他的作品被国内外诸多私人收藏。
▃
展览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