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 期 2025 年 04 月 19 日 – 2025 年 06 月 30 日
地 点 SGA沪申美术馆,上海市 黄浦区 中山东一路 外滩三号三楼
参 展 人 丁乙、贡嘎嘉措、龚玉、黄威、贺勋、Leonardo Ulian、廖斐、林海钟、裴庄欣、曲丰国、上田义彦、王子璇、叶庆
总 策 划 王钰 白玛多吉
策 展 人 盛立宇
▃
沪申美术馆欣然宣布举办群展 “隐秘之门”,展览呈现了十三位当代艺术家丁乙、贡嘎嘉措、龚玉、黄威、贺勋、Leonardo Ulian、廖斐、林海钟、裴庄欣、曲丰国、上田义彦、王子璇、叶庆的作品,并与松赞博物馆经典馆藏产生对话。沪申美术馆展厅的一个区域将呈现从松赞博物馆平移而至了佛堂、13-14世纪的阿里佛像 、巨幅百尊金刚萨埵唐卡、贡嘎曲德寺壁画、绘有藏地经典图像的瓷板画等难得一见的展品。展览共分五个章节:人文主义的复兴、行者的道路、照见与觉知、神圣与日常和“开门见山”,以西藏和传统及当代的对话探索现代性的另一种可能,并思考在地性——外滩这一中国现代性起源的中心何以展示藏地文明的瑰宝。此次展览展期为2025年4月19日至2025年6月30日。
藏地历史上的智者们如果听到这个说法,应该会欣然同意。不少近代物理学试验已经从世界最微观的层面证明:意识对“物理世界”是有影响的,例如量子版本的“双缝实验”已经触及了认识论的核心争议——当观测行为介入时,波函数坍缩不再仅仅是物理过程,而成为主客体界限的消融事件。这是“万法唯识”的跨文明呼应:“观察”电子,它的行为就发生了变化——观察本身便是一种“创造现实”的行为。这与唯识论所说的“观即转”形成惊人的共鸣。无独有偶,海拔四千米处的信仰者,晨起第一件事,是回向有情众生,他们也相信,这种念力会作用物质世界。
可以说,艺术家也在从事这种工作。在我们所生活的这个“界面”上,艺术家们创造各种图标、各种幻象,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真相”。借西藏的话说,“借假修真”。其必要性也在于:用可感知之物激发不可见之真。
那么,藏地最好的文旅品牌“松赞”,为何要在中国当代艺术的地标之一——沪申,做艺术展览?这是因为高原的智慧,也在随着时代变幻形态。佛陀的形象曾经存在于贝叶经、壁画上,现在出现在手机屏、数据里——是否一样能听到你的祝祷?所谓“八万四千法门”,媒介会变,但对求真的修行者而言,工具并不是道果本身。
松赞也许并不最最关心用户是否获得了一次难忘的旅行体验,而是:在喜马拉雅地区已经存在数千年的生命观、人和自然到底应该是什么关系,这些思考能否通过旅行,或者艺术来传递。
当观众走出展厅,外滩的钟声依旧准点鸣响。但或许有人会意识到:海关大楼的钟摆振幅中,暗藏着藏地某座寺院法鼓振动的谐波。或许“隐秘之门”不必在西藏,也可以在滚滚红尘中。
▃
艺术家简介
丁乙(1962年,中国上海)
中国几何抽象艺术领军人物。其创作领域包括绘画、雕塑、空间装置和建筑。从1980年代后期开始,他将视觉符号“十”字以及变体的“x”作为结构和理性的代表,以及反映事物本质的图像表现的代名词,并在此基础上,创作出了“十示”系列。现工作、生活于上海。
贡嘎嘉措(1961年, 中国西藏)
上世纪90年代末毕业于英国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获艺术硕士学位。现为当今世界最知名的藏族艺术家之一。他把佛教和西藏文化符号嵌入时代生活,是历史上第一位入选威尼斯双年展主题展并被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展出并馆藏的藏族艺术家。
龚玉 (1957年, 中国重庆)
1982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版画系,同年开始研习水彩,是川美水彩专业的奠基者之一。龚玉擅于捕捉市井民俗中的烟火气息,以清新如诗的艺术语言呈现生活灵光。其作品收藏于浙江美术馆、湖南美术馆等机构。
黄威 (1985年, 中国内蒙古)
先后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与西藏大学,已成为喜马拉雅当代艺术领域最受关注的新锐艺术家之一。其作品融合汉藏两地的艺术传统,内化西藏唐卡的技法,将天地日夜、山河万物收入笔端,在无数次的点染中,发现重复性中的神圣性。
贺勋 (1984年, 中国江西)
艺术家、诗人、孑孓社策划小组成员。2006年毕业中国美术学院,现生活工作杭州和北京。其的创作涉及绘画、诗歌和策划,关注农耕文明、神巫信仰和文学习惯在日常事物中的象征作用,着重于发现被忽视或被压抑的语言、民俗事项、图腾制度对当代生活的影响,藉此寻找人类普遍的情感关联、永恒的记忆及其衰败的历程。
Leonardo Ulian (1973年, 意大利)
电子曼陀罗系列是其标志性作品。2009年,其被授予Owen Rowley大奖。Ulian的作品曾被爱马仕集团、富达投资收藏。现居英国伦敦。
廖斐 (1981年, 中国江西)
2006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在创作中,他探究物质材料之中的关系与张力——在现实与几何之间,认知与神秘主义之间,二元性与简单化之间。在将注意力引向与这些关系相关的较为宏观的理念的同时,他的作品同时揭示出日常材料中蕴含的形而上的气质。现生活工作于上海。
林海钟 (1968年, 中国浙江)
号林泉阁主人,卧霞山人。1986年考入浙江美术学院国画系山水专业本科,1990年毕业并保送本院山水专业硕士,其间获首届“潘天寿奖学金”。1993年留校任教。2000年就读首届中国画实践与理论博士,2004年获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山水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书画鉴赏中心副主任。
裴庄欣 (1956年, 中国四川)
1971年进藏从事宣传创作。1978年考入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1982年毕业后返藏工作,是上世纪80年代西藏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后获“美中文化教育交流基金会”全额奖学金,作为访问学者,就读于纽约州立大学艺术系。现居北京、纽约。其作品收藏于西藏美术馆、罗丹国际艺术家基金会等机构。
曲丰国(1966年,中国辽宁)
其绘画作品中始终贯穿个体对时间的感知、记忆、遗忘等与生命相关联的思考。艺术家“取消”绘画中常规的绘画工具,通过手指、身体的移动以及颜料本身的自然运动来完成关于时间性的视觉呈现,通过作品中的直线表达出世界的本来的运动和千变万化的本来状态。
上田义彦(1957年,日本)
摄影艺术家,多摩美术大学平面设计系教授。曾荣获日本摄影学会奖作家奖、东京ADC奖、纽约ADC奖等国内外多项大奖。其代表作包括:捕捉美洲原住民神圣森林的《QUINAULT》;前卫舞踏家天儿牛大的肖像集《AMAGATSU》;以自身家庭为拍摄对象的《At Home》等。2019年,上田自编自导自摄电影《椿之庭》,通过描绘一群在失去家主、因房产继承税而苦恼的人们,以及日本传统住宅与庭院四季更迭的日常景象,展现人生的失落与重生。
王子璇
王子璇是一位用油画语言去阐述东方精神的艺术践行者。东方艺术家一直在探寻“有”与“无”的精神,王子璇同样以纯净的心性,潜心研究汉画像石和石窟造像,在十余年的艺术创作中逐渐领悟如何将自己的生命体验转化为抽象的绘画语言。
叶庆 (1977年, 中国浙江)
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现任教于浙江理工大学。他在绘画实践中,以快拍照片作为底本,通过细致入微的、中立客观的再现方式,描绘城市中的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以及日常生活里的人与物,以此影射消费主义对现实生活的全面占领。
▃
展览空间